性别认同潮退烧!美国年轻人转向,两年近乎腰斩!

发布时间:2025-10-17 18:08  浏览量:13

埃里克·考夫曼教授,这位英国白金汉大学的政治学者,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场文化地震的震中。

他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年轻人中跨性别和酷儿认同的衰退》得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结论:

曾经在年轻人中如火如荼的性别认同革命,正在失去势头。

从2023年开始,原本一路上扬的曲线,出乎意料地掉头向下。

考夫曼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跨性别和酷儿认同在短短两年内急剧下降,这是一个令人吃惊且未经预料的后进步发展。”

考夫曼教授的分析显示,在美国本科生中,自称是非二元性别的比例已从2022年和2023年的6.8%,骤降至2025年的3.6%。

换句话说,自认为跨性别的学生份额在短短两年内几乎减少了一半。

不止一所学校出现这种趋势。

在安德over菲利普斯学院,2023年还有9.2%的学生认为自己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暴跌至3%。

布朗大学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非二元性别认同从5%降到了2.6%。

这些数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曾经在Z世代中流行的性别流动认同,正悄然退潮。

与性别认同同步变化的还有性取向。

在同样的群体中,认同为异性恋的比例开始回升。

根据FIRE的数据,异性恋认同从2023年的68%增至2025年的77%。

在安德over菲利普斯学院,双性恋认同的比例在2023年达到17%的顶峰后,到2025年已回落至12%。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沉默的转变?

考夫曼教授和他的团队像侦探一样,开始排查各种可能的原因。

他们首先怀疑是政治立场转变所致。

然而数据明确显示,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战争态度和宗教认同在2023年至2025年间保持稳定

接着,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健康因素。

结果发现了明显的相关性。

焦虑和抑郁比率,在疫情期间曾急剧上升,随后开始下降,随着这一下降,拒绝自己生理性别的年轻人数量也急剧减少。

“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似乎是LGBTQ+认同下降的部分原因,”考夫曼在报告中写道。

数据显示,所有群体,包括LGBTQ+学生,在疫情后心理健康都有所改善。

但有趣的是,心理健康的变化与性别认同变化之间存在时间差。

疫情期间,精神疾病率在2021年达到高峰,而LGBTQ+认同的高峰则出现在2022年和2023年,比精神疾病高峰晚了一年。

这种时间差使得因果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

与此同时,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背景。

2025年秋季,一项报告显示,自去年11月大选后,美国57%的LGBTQ+群体被迫做出重大生活改变,包括搬家、换工作、更新身份证件信息、跨州求医等。

在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4%。

60%的LGBTQ+受访者表示,自己或直系亲属至少经历过一次和性别、性取向相关的负面事件。

对于跨性别者来说,这一比例更高,56%的人表示因身份遭受歧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认同一个边缘身份的成本显著增加,这可能无形中影响了个人的身份认同选择。

玛丽·哈森,伦理与公共政策中心身份项目主任,对此评论道:“当人们感到压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公开表达某些身份认同。”

考夫曼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跨性别和酷儿认同的下降,最像是一种时尚或趋势的消退。”

他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阐述:“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政治信仰和社交媒体使用的变化,尽管心理健康改善起了一定作用。”

这一观点在数据中找到了支撑。

2024-25年的大学新生比毕业生更少认同为跨性别者和酷儿,而在2022-23年LGBTQ+身份认同激增时,情况恰恰相反。

这种代际差异表明,性别非认同很可能将继续减少。

然而,这一趋势并非在所有数据集中都一致。

在五个数据源中,有两个显示非二元性别认同保持稳定。

这种不一致提醒我们,社会现象很少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故事。

要理解当前的变化,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背景。

盖洛普公司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自我认同为LGBTQ群体的比例达到9.3%,创下自2012年追踪该数据以来的历史峰值。

Z世代(19-28岁)中23.1%自认为性少数群体,成为推动整体比例逼近10%临界点的核心动力

这一数据揭示了不同世代之间的巨大鸿沟。

千禧世代(29-44岁)LGBTQ占比14.2%,GenX(45-60岁)仅5.1%,婴儿潮一代(61-79岁)和80岁以上群体分别降至3%与1.8%。

性别与性取向交叉分析揭示深层社会图景:31%的Z世代女性自认LGBTQ,较同龄男性(12%)高出近两倍。

这些数据表明,性别认同的表达存在着复杂的代际动态,而当前的变化可能是一种代际重新调整,而非简单的趋势逆转。

在科学层面,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流动性。

科学研究发现,双性恋行为相关的遗传变异在男性中具有繁殖优势,这可能解释了这些基因的持续存在。

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数据库中45万欧洲血统参与者的数据,发现男性双性恋行为与子女数量呈正相关,而专属同性性行为则与子女数量呈负相关。

研究还指出,冒险行为是双性恋行为相关等位基因促进异性恋者繁殖的根本原因。

这些科学研究为我们理解性别和性取向的复杂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提醒我们避免简单化的解释。

考夫曼教授在报告中承认:“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LGBTQ+认同的大幅下降是否会在美国年轻人中持续下去。”

“如果是这样,这代表了美国社会中一个重大且未预料到的后进步文化转变。”

这一转变在学术界引发不同反响。

有专家认为,政治环境确实可能影响年轻人的身份认同选择,另一些专家则对心理健康与性别认同的关联性提出不同见解。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超过1300万次,显示出公众对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

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将更加明晰。

校园里的风向已经改变。

那些曾经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代词和酷儿身份的大学生们,如今的话题已悄然转向。

考夫曼教授合上报告,窗外的校园依然熙熙攘攘,但思潮的方向已经改变。

Z世代的身份认同不再像蒲公英一样飘忽不定,而是像候鸟一样,在经历漫长的迁徙后,正在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社会思潮如海水,有涨必有落,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这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漫长旅程,还远未到达终点。